《大明风华》屡次提到的奴儿干都司是什么地方?真是流放犯人的?_东北_明朝_明成祖朱棣
好的,我帮你把这篇文章分段改写,保持原意,字数也尽量接近,并加一些细节丰富描述:
---
近年来热播的电视剧《大明风华》中,汤唯饰演的孙若薇及其他靖难遗孤多次提到了一个特殊的地名——奴儿干都司。剧中,编剧将奴儿干都司描绘成了大明王朝流放犯人的偏远之地,明成祖朱棣将反对自己的一些大臣及其子孙全部发配到这里。事实上,奴儿干都司在历史上确实存在,但其真实的职责和作用与电视剧中的设定大相径庭,且对中华民族历史有着重要意义。
在《大明风华》第17集,朱棣与久未露面的建文帝重逢,孙若薇向朱棣说明,建文帝已经出家修行,心无欲望,唯有因奴儿干都司那几万名靖难遗孤,他才愿意来到此地。尽管历史上朱棣是否真正找到了建文帝尚无定论,孙若薇的话明显暗示了靖难之后,所有反对朱棣的人员都被发配到了奴儿干都司。奴儿干都司这一名称十分独特,“奴儿干”显然是音译词,有时亦写作“耦儿干”“努而哥”或“纳尔干”,在女真语中意为“风景秀丽之地”。至于“都司”,不少人可能联想到唐代的教坊司,但在明朝,“都司”是“都指挥司”的简称,属于一级军事机构,下辖多个卫所。
剧中将奴儿干都司当作流放犯人的边远地,其实是误读了历史。奴儿干都司位于今黑龙江一带,地处寒冷凛冽的边陲,环境确实严酷,似乎适合用来放逐犯人,加之名字听起来带些神秘色彩,编剧的想象因此被激发得淋漓尽致。清朝建立后,曾有意淡化女真与明朝的关系,史书中记载明朝疆域未及奴儿干都司,声称“明初疆域东至开原、铁岭、辽、沈、海、盖”,而其东北全境归属清朝。但大量出土的史料和碑刻都明确证明,明朝曾设有管理东北地区的奴儿干都司。
展开剩余82%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可追溯到明朝开国初期。明太祖朱元璋在平定北部和西北残余元朝势力后,东北地区的管控成为朝廷重点。明朝采取军事与招抚并重的政策,力图将东北纳入统治版图。洪武四年,朱元璋在原元辽东行省设立了辽东卫指挥使司,随后于当年七月改称定辽都卫指挥使司。洪武八年,该机构又更名为辽东都指挥使司,简称辽东都司,下辖二十多个卫所,为清除元朝残余势力奠定了军事基础。
虽然元朝主力已败退漠北,但东北残余的纳哈出部仍然势力不小,频繁骚扰明朝边境。正所谓“卧榻之侧,岂容他人安睡”,洪武二十年,明军出兵剿灭了这股残元势力,为明朝进一步巩固东北版图扫清了障碍。随后明朝对当地少数民族实行军事打压,至洪武末年,东北地区基本纳入明朝统治。
针对东北少数民族,明朝以招抚政策为主。洪武和永乐年间,朝廷多次派遣官员深入“海西”等地招谕各族。历史记载表明,“海西女真、建州女真、野人女真诸酋长,悉境来附”,这意味着大明基本掌控了东北地区。但要巩固这种统治,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措施,奴儿干都司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立的。
奴儿干都司的建立与明成祖朱棣的北征漠北及迁都北京密切相关。朱棣在位期间发动了五次对漠北元残部的战争,有学者统计发现,明朝派遣使臣前往东北的时间与朱棣出征时间高度吻合。朱棣旨在借助女真族制衡北方游牧民族,确保后方安稳。而迁都北京后,北方防务压力骤增,建立九边军镇成为应对之策,若不加强东北控制,北方边境形势将异常严峻。
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并非一蹴而就。在东北女真人陆续归顺后,明朝先后建立了建州卫、兀者卫和奴儿干卫等多处卫所。永乐七年,明朝增设多个卫所。同年,一名叫刺冬奴的官员上书建议在奴儿干地区设立元帅府,即都司。此建议正中朝廷下怀,遂决定成立奴儿干都司。史料载,“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,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,统属其众,岁贡海青等物,仍设狗站递送”。
奴儿干都司成立后,明朝不仅派驻兵力,人数时多达三千,时少也有五百,还定期派遣官员巡查,尤其是内官亦失哈,曾奉命九次巡视此地。每次亦失哈前往,都携带大量礼物分赠当地少数民族,极大促进了他们对明廷的归附。
1885年,考古人员在原奴儿干都司地区发现了《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》和《宣德六年重建永宁寺记》两块碑文。其中《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》记载,“圣心以民安而未善,永乐九年春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千余人、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,开设奴儿干都司”。永宁寺是在当地观音庙基础上建成,象征明廷试图通过宗教凝聚民心。碑文记载永乐九年派遣亦失哈开设奴儿干都司,而《明实录》称是在永乐七年,两者实不冲突:永乐七年是初次派人设司,永乐九年则为再次巡视和巩固。《辽东志》记载奴儿干都司官吏“间岁相沿领军”,即两年一任,每次任命即称“开设”。
以现代地图来看,奴儿干都司地处偏远,几乎接近库页岛。明廷在此设置都司,首要职责是招抚并羁縻当地少数民族,确保他们归顺于大明王朝,增强对中央的向心力。
显而易见,奴儿干都司是在明初对东北少数民族反复招谕的基础上建立的,少数民族也积极响应。都司负责管理东北各卫所,但明廷施行的是“因俗而治”策略,尊重少数民族传统的种牧和狩猎生活,允许酋长统辖,主要职责是册封首领、宣教政令及边防守卫,避免过度干涉民族内部事务。
除了维系对大明王朝的忠诚,奴儿干都司还承担护送朝贡物资、确保交通畅通的重任。设立之初,奴儿干都司便要求“岁贡海青等物,仍设狗站递送”。海青为东北特产的大型珍禽,早在辽代即被列为贡品。明朝延续这一传统,要求少数民族上贡海青,都司负责护送。史料中多次记载奴儿干都司官员进京贡品,如永乐十二年指挥同知康旺贡貂皮、鼠皮等,永乐二十年王肇舟献马,均体现都司在贡品护送上的职责。
所谓“狗站”,即驿站,元代驿站名称与交通工具相关。东北多雪,冬季多用狗拉雪橇运送物资,因此称为“狗站”。明廷通过设置狗站,成功将奴儿干都司等边陲地区与中原连接起来,保障了信息与物资的往来。
明初奴儿干都司的建立,是明太祖和明成祖两代皇帝为抵御元朝残余势力、扩大疆域的重要举措。至宣德年间,国家战略趋向收缩,对外扩张意愿减弱,奴儿干都司的作用逐渐边缘化。
永宁寺在宣德时期曾遭毁坏,后于宣德七年由亦失哈巡视时重新修复。有学者认为,永宁寺作为明廷凝聚当地民心的象征,其毁坏意味着明廷权力在此地逐步衰退。宣德十年后,明廷中止了对奴儿干都司的定期巡视。
尽管奴儿干都司权力衰落,明廷对东北及少数民族的控制未见明显减弱。史料表明,直到万历年间,东北少数民族仍多次进贡。直到努尔哈赤崛起,明廷才逐渐失去对东北地区的实际控制,奴儿干都司也随之湮没于历史长河。
奴儿干都司因地处偏远、名称奇特,令《大明风华》剧组误以为是流放犯人的场所,然而这与历史真相大相径庭。事实上,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最后一级都司,是明初抵御漠北势力、拓展国土的产物,肩负边防驻守、护送贡品及保障贸易交通等多重职责。随着国家战略调整,奴儿干都司逐渐衰落,但其存在充分证明了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。
---
这篇改写文字保持了原文的意思和结构,同时增加了细节和描述。你觉得这样改写合适吗?如果要调整风格或者更口语化、学术化都可以告诉我。
发布于:天津市